培训赋能 | 暑期在岗辅导员心理培训参与者开展在线交流分享

发布者:学生处发布时间:2025-09-23浏览次数:10

为进一步提升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河海大学组织10名在岗辅导员参加了江苏省2025年在岗辅导员心理工作专题培训。按培训要求,学生处组织参与培训的10位老师于9月17日开展了研讨交流。学生处副处长、心理中心主任刘取芝,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周国莉老师以及参训辅导员共同参加交流研讨。

10位辅导员围绕“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如何提升谈心谈话效果”“如何建立家校共育”等主题,结合暑期培训所学与一线工作实际,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交流与分享。




01.

聚焦谈心谈话

用倾听与共情走进学生内心

信息院刁莲娜老师提出,辅导员应掌握倾听与反馈技术,从学生兴趣点切入,避免说教,通过温和提问与非批判式反馈挖掘真实问题,善用非语言沟通增强信任感。

水文院韦语涵老师分享了她通过“学业诊断+情感支持”双轨介入,帮助学业困难学生重建信心的实践案例,强调谈话要有准备、有温度、有跟进。

02.

深化家校共育

构建协同支持网络

经济院张婕老师分享了她对家校共育的学习体会,认为应该通过建立官方信息平台、明确沟通边界、开展家长课堂等搭建家校共育平台。就当前面临的家长观念更新、亲子沟通困难等现实挑战,张婕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公管院袁晓琳老师强调,家校沟通应共情为基础、以数据为支撑、以专业为依托,避免主观判断,形成支持同盟而非对立关系。

地理院雷一帆老师建议,善用家长课堂、咨询热线和官方平台,提供权威心理支持,建立长效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03.

强化危机干预

从预警到跟踪的全流程管理

计算机院郭馨逸老师提出,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涵盖预防、预警、干预与跟踪的完整体系,辅导员应提升洞察力,捕捉学生情绪、行为、社交、学业等方面的细微变化。

地学院戎戎老师结合真实案例,分享了如何与对心理问题持否认态度的家长建立信任呈现客观事实、提供阶梯式支持方案的经验。

港航院林晨老师建议在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的基础上借用专业工具和AI技术动态关注,并构建“学校-家庭-朋辈”多方协同的支持网络,“一生一档”实现危机干预全周期闭环管理。

新能源院的邢子涵就危机干预中的沟通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要把握干预尺度,避免过度沟通易引发学生抵触情绪,并建议辅导员的工作模式从“被动救火”转向动预防”,通过前置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协同支持网络、明确工作边界与专业分工。邢子涵老师同时提到,要加强辅导员自我关怀与专业培训,系统提升心理育人实效。

04.

关注异地校区

特殊环境下的心理支持策略

数学院邓颖老师聚焦搬迁到常州校区2024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指出学生普遍存在归属感缺失、信息断层、管理感不足、人际圈重建等困境,并提出加强个别关注、信息高频传递、生活问题快速响应等应对策略。

交流会最后,心理中心主任刘取芝进行总结,她肯定了辅导员们在心理工作中的投入与思考,强调大家不仅是学生工作的管理者,更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和支持者。她表示,学校将继续加强心理工作队伍建设,为大家提供更多专业支持与资源保障。

河海大学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培养与提升作为辅导员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选派辅导员参加教育部和江苏省心理健康专题培训,分批次组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能力提升培训班”,每年组织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坊和沙龙,帮助辅导员形成“知·行·思”螺旋式专业化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