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徐炜,男,汉族,中共预备党员,信息学部物联网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2017级本科生,曾任班级文体委员、青协校内项目部负责人、班级班长。
个人荣誉及奖项
曾多次获得河海大学“学业优秀”、“社会工作”、“精神文明”、“艺术体育”等奖学金;
曾获数学中国“认证杯”二等奖、“蓝桥杯”省级二等奖、“挑战杯”校级三等奖,以一作发表国际会议论文一篇、一作发表新型专利一份;
曾获中国“大学生农村支教”铜奖及最佳视频奖,被评为河海大学“海韵风华、十杰百佳”百佳大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常州市优秀共青团员、常州市”无偿献血工作先进组织者“、常州市新北区“优秀大学生平安志愿者”等。
个人事迹
用行动播撒正能量,用真心树立道德风尚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是什么让他明白了道德两字的真正含义呢?徐炜的父亲是他对于这两字的启蒙者,无论是从小的教导,亦或是其行为的诠释,让其明白道德其实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
刚迈入河海大学的他,加入了青协,开始了树立道德风尚的征途。他作为平安大学生协警与警察一同巡逻城市;至敬老院孝亲敬老,给老人们带来欢乐;在市政府整理档案,建设文明城市等等。他付出了实际的行动去“立德”,去播撒一份份正能量,最有趣的是他的同学们目睹了他做的这一件件事情后,经常会问他有没有活动可以参加,他在校园引领着道德风尚,更多的人形成了良好的选择习惯,希望为他人、为社会付出更多。
实现支教的理想
徐炜的高中老师曾赴西藏支教两年,课堂上讲述的故事让他对支教产生了向往,这份理想在大学得以实现。大一的暑假他如愿成为了“用爱托起田埂上的梦想”支教调研团的一员,远赴贵州拉开了为期两周的支教序幕。
经历了35个小时的火车,6个小时的大巴,抵达了贵州遵义市黄杨镇小学,对支教的热爱让他忘去了疲惫。作为三年级的班主任和数学老师,他的班上有22个学生,他们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清澈的眼睛却沉默寡言,他知道,孩子们最缺少的其实是陪伴。除了认真备课外,他会耐心的和他们一一沟通,了解他们的情况,孩子们也越来越亲近他,把他当做一个大哥哥,他们的纽带也越系越紧,彼此牵挂。同时,徐炜与其他成员家访学校特困名单的孩子们,为他们送去了物资和教学金,其中一名学生让他影响最深刻,从小学走了两个小山的山路,而孩子家中在山的对面,他光着脚踩着石头涉过了河,孩子的父母从始至终说着感谢,而孩子哭泣着,这一刻,让他明白,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支教的最后一天,准备离开黄杨镇,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孩子们却早早的等待在路上,给他送来了画、明信片…… 一向坚强的徐炜收过礼物道别后,在车上止不住了眼泪。
他说:“我们可能不会教会孩子太多知识,但是会带来可以影响他们一生的改变,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而我们也会因为孩子去承担更多的责任”
投身疫情防控
面对新冠疫情,徐炜毅然加入到疫情防控的工作中去。他响应上海市的号召,参加了普陀区支援花桥防疫工作,在江苏省花桥至嘉定区道口,对进入上海的人员进行体温测量、车辆引导、随申码检查等,保障城市的安全。由于医疗防护物资缺乏,徐炜主动将防护服让给同组成员,自己用雨衣来进行防护,积极参加防控工作,坚持为防疫工作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徐炜投身疫情防控工作,用自己的行动阐述了何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展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正是因为有无数这样敢拼搏、甘于奉献的青年战士,才能取得抗击疫情的决定性胜利。
在常州扎根,于河海成长
徐炜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远离家乡的他,只为多出去看看。在常州立根,于河海渐渐成长。
他热爱运动,从新生杯的亚军到河海杯的四强,通过篮球结识到了许多可爱的朋友;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做志愿者,丰富平日的生活。每天晚上去图书馆成为了他的习惯,用来复习一天所学的知识,他认为大学的学习绝不能拖拉与懒惰,这会成为废了自己的毒药,要把勤奋作为自己的态度。四年的求学生涯,让他看到了更多的事、物、人,也渐渐变得成熟,褪去刚入河海的稚气。
在参与了许多活动之后,他开始思考策划自己的项目,学校的民族建设杯提供了机会,经过了数次的调研和需求分析,策划的老年人防诈骗宣讲活动得到学校立项与资助,活动辐射常州千余名老人;同时,徐炜也负责着学校的爱心雨伞项目,每当下雨之际,满满的伞架都会被扫荡一空,他说这种切实帮助到同学的满足感是极强的。
从大一的文体委员到大三的班长,在班级中,徐炜认真履行职责,积极配合老师和辅导员开展各项工作,举办主题班会、文化作品征集等活动。
大二的暑期,徐炜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访学,学习青年领导力课程,并作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这段经历让他决定出境深造。此后的每一天,徐炜更加努力学习,绩点足足攀升,获得各类竞赛奖项、论文专利等。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现已拿到香港大学的研究生录取资格,以更优秀的姿态报答祖国的栽培。
一次次的行动让他诠释了道德两字,可他还是认为自己做不够多、不够好,自己的路还在一步步前行,他希望在未来能够继续传播着正能量,引领道德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