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管理  风采展示
夏金仙:一生一事铸师魂

发布时间: 2025-04-19      访问次数: 10

夏金仙:一生一事铸师魂

 

  在每一位年轻人的成长过程中,总有些身影如暗夜灯塔,用生命的热度照亮漫漫征途。夏金仙老师便是这样一位躬身为桥的摆渡人,她将毕生心血化作春泥,滋养着学子的精神原野。她以“爱生如子”的赤诚之心,破解贫困学子求学困境;以“勇争第一”的开拓精神,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以“春风化雨”的教育智慧,培育堪当大任的时代英才。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教育家精神的真谛,那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绝对忠诚,是对学生发展的深切关怀,是对大爱情怀的无畏坚守。

 

 

1

以爱为桥: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夏老师的办公桌上,永远摆着一摞泛黄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困难和心理动态。在那个通讯不便的年代,她用脚步丈量校园,用手写书信连接家校,将关爱渗透到学生成长的每个细节。1973年秋天,华东水利学院的新生宿舍里,夏老师一一敲开67名水港系(现港航学院)新生的房门。面对这群年龄跨度从16岁到38岁、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她耐心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把思想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她带领学生赴南京港八区华栈码头学工,在烈日下与工人同劳动,讲解高桩梁板式码头的施工原理;她组织“一帮一”学习小组,用充满朝气的话语点亮青年学生们的世界观;她甚至将课堂搬到金湖农场的麦浪中,与学生探讨“港口建设与国家经济命脉”的关系。 

 

  由于当时物资匮乏,夏老师发现学生中有人因贫困面临辍学风险。73级工农兵学员葛云保因放弃工资上学陷入经济困境,每月给母亲的5元赡养费成了心病。夏老师得知后,不仅为他申请临时补助,还多次联系其原单位争取支持,那句“别担心,我们一起想办法”,让在寒夜里徘徊的葛云保感受到温暖。73级学生卢继华因疑难病症住院,夏老师在手术室外守候数小时,随后又陪同他转院上海并照顾数日,将自己年幼的儿子托付他人,把学生的安危放在首位。在上海治疗的日子里,她每天往返浦东浦西,到医院换药,最终帮助卢继华战胜病魔。这份近乎执拗的坚持,让无数寒门学子免于辍学,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上顺利驶向前方。

 

  春去秋来,夏老师的身影穿梭于课堂与工地之间。81级学生蔡四勇年少丧母,在校期间又因父亲病逝陷入绝境,无父无母的状况让他萌生退学的念头。夏老师得知后,辗转找到他家,细心叮嘱“蔡四勇,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但是一定要坚强。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千万不能因为这件事就放弃学业。一定要回来啊,学校就是你的家,我们大家都会帮助你的,千万要记住我的话,任何情况下都要回来上学啊!”夏老师的话如同一束炽热的光芒,照进了他冰冷的世界,让他在绝望中看到了一丝希望。73级学生刘立才因学习压力过重,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濒临崩溃的边缘,甚至萌生了退学的念头。夏老师来到他身边,鼓励他不要放弃,不要气馁。让他利用实践和暑假时间回家休整,并贴心地安排了同学护送他回家。82级学生王德庆因经济困难、神经衰弱而想申请休学,夏老师“双管齐下”,一方面帮他申请了最高级别奖学金,另一方面还给他“优待”安排了两人间宿舍,让他得以安心就学。夏老师就是这样视生如子,执教为爱。她常说:“每个学生都是待开的花,需要耐心浇灌。”岁月流转间,她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教育者,从不轻视任何一个微小的灵魂。

 

以责为帆:做教育事业的耕耘者

 

  在学生眼中,夏老师仿佛是“行走的闹钟”——每天清晨6点半,她准时出现在宿舍楼下,敲开每一扇房门督促早操;晚上10点,她又挨个检查宿舍熄灯情况。但她更是“思想的灯塔”,将做人的工作融入日常,用行动诠释“学做事先学做人”。作为水港系73级的政治辅导员,面对工农兵学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她首次提出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组织高年级学生与基础薄弱同学结对,提升学习成绩,培养互助精神。在江阴港开门办学期间,学生因设计方案与当地技术人员产生分歧,她连夜写信指导:“矛盾是成长的阶梯,学会在碰撞中寻找共识。” 最终,团队优化设计方案,获港务局高度认可。1985年,部分学生因政策问题,被分配至与专业不匹配的单位工作。“都是国家培养的人才,这样学非所用,对学生不利,对学校不利,对国家不利。”夏老师忧心不已,借助学校建校70周年校庆的机会,向主管部门反映,积极沟通政策调整,保证了水港系学生基本按照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落实工作单位。

 

 

 

  在推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夏老师的勇气与智慧并存。上世纪八十年代,她首创“研究生担任班主任”制度,让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将“朋辈辅导”理念运用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实践之中;试行“学生干部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实践中成长。这些超前的教育理念,后来成为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经典案例。80级学生崔琦回忆“记忆中,她的语言很简单,笑容也总是充满着希望。哪怕被她批评,也全无恐惧之感,更多感觉到的是她的善意。在运动场上,在谈话时,都可以对她真情诉说。特别是出现负面情绪时,她也会积极开导、讨论,但不会因此把你归为异类。”会上是老师、会下是朋友,夏老师切实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堪称亦师亦友的典范。

 

以心为灯:做精神传承的播种机

 

  时间的潮水冲刷着岁月的痕迹,却冲不淡那些被烛火温暖过的灵魂。夏老师的名字,早已化作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标杆,成为辅导员工作学习的楷模。退休后的夏老师,依然是学生心中的“24小时热线”。

 

 

 

78 级申锦瑜留学加拿大时,夏老师一直关心他在加拿大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并鼓励他在学习和工作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如今,申锦瑜已成为达尔豪斯大学教授,仍牢记恩师嘱托,推动中加海洋工程合作。岁月如长江水奔涌向前,夏老师的教育薪火却在时光中愈发炽热。她常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在她的感召下,港航学院延续了“勇争第一”的传统,连续多年保持全国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学科排名第一。为了纪念和传承夏金仙老师爱岗敬业、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学校将夏老师学生的捐赠,首次以辅导员老师名义设立育人平台“夏金仙学生服务中心”,同时设立“夏金仙教育基金”。

 

 

 

  夏老师默默奉献四十余载,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先后培养3000余名河海学子,为中国水利、水运、交通、海洋事业以及海军部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骨干。每当他们遇到困难,总会想起夏老师的叮嘱:“人生如治水,堵不如疏,只要方向正确,终能抵达江海。” 师心如光,虽微致远。夏老师用一生诠释了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不是管理,而是引导。

 

 

 

 

 

 

 

 

 

 

2020年7月8日,夏老师在南京逝世。追悼会上,她的学生从世界各地赶来,表达心中最诚挚的谢意和最真切的感动。她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坚守证明:真正的教育,是用人格点亮人格,用生命温暖生命。我们要以夏老师为镜,争做“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教育者。

  夏金仙(1938-2020),教授,江苏丹阳人,1965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海运工程专业。曾任河海大学水港系政治辅导员、分团委书记,党总支副书记、书记兼系副主任,港航学院党总支书记。曾获得江苏省党务工作先进个人、水电部优秀政工干部、水利部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根据师生校友提供素材汇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