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旧网站栏目数据备份  频道栏目  最新要闻
遇见河海|扬帆起航·素质拓展在河海

发布时间: 2022-09-04      访问次数: 595

        青春逐夏梦,金风启新程。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全球视野、河海特质”的时代新人,“河海学工在线”推出【遇见河海】系列专栏,全面介绍第二课堂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相关内容,助力新生顺利开启大学旅程,丰富大学生活,精彩大学时光。


        我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通过“素质拓展学分”具体呈现,“素质拓展课程”是本科生课程的重要组成和必修课程。自2015年以来,河海大学团委通过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实现了学生全参与、工作有形化、活动规范化,团学组织、学生社团活跃度大幅提升,提升了组织的引领力,增强了组织的服务力,提高了组织的贡献度。

河海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发展历史沿革


        学校将“第二课堂”列入人才培养计划顶层设计,设置素质拓展学分,打造“第二课堂成绩单”。2015年7月制定出台《河海大学素质拓展学分实施及认定办法》,自2015级本科生开始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2018年、2020年对其进行两次修订完善。

        规定“素质拓展”课程是本科生10个学分必选课程,对应200个实践学时。“素质拓展”类别分为“社会实践类”(≥80学时,至少参加1次团队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类”( ≥20学时)、“课外活动类”( ≥60学时,≤100学时; 每学期最多记录25个学时;分为“人文社科”“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体育竞技”等四个小类, 其中“文化艺术”不得少于20个学时)、“社会工作、荣誉与技能培训类”、“竞赛成果类”等五大类。

        “素质拓展”课程依托PU平台实施,实现了“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项目化。



图片


图片



河海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相关管理规范


        “公益劳动”、“课外活动”两类学时由PU系统自动认定,完成相关活动即可获得相应学时。“社会实践”“社会工作、荣誉与技能培训”“竞赛成果”三类学时由学生通过PU系统提交申报材料自主申报,经学院初审、校团委终审后认定。学生自主申报学时的具体时间以校团委通知为准。

        素质拓展课程成绩在第七学期开学初录入教务系统。大一至大三学年,在各类别累计获得实践学时均满足最低要求,累计获得实践学时达200个(含)以上,课程合格,成绩计为85分;累计获得实践学时达260个(含)以上,课程优秀,成绩计为95分。大一至大三学年,某一单项或累计实践学时未满足最低要求的,课程不合格,成绩计为55分。

        课程初评不合格者,可在毕业学年的6月份前补修,在补足所差实践学时后该课程合格,成绩计为80分;在毕业前仍未达到实践学时要求,必须在最长学习年限内按照学校相关规定进行补修后获得相应学分,与相应修习年级同步录入成绩。课程合格、优秀者可继续参与相关实践活动,按照相关类别规定由PU系统记录对应数量的实践学时,但课程成绩不再更改。



图片



图片



河海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实施效果显著


          自2015级本科生起全面实施“素质拓展学分”以来,在校党委、团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河海大学团委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为牵引,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特别是人才培养工作,构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四维工作格局,深化实施“思想引领、素质拓展、权益服务、组织提升”四大行动,在促进河海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截至2022年7月,有26068名学生激活使用PU账号,建立2256个部落,发起46968项活动,活动签到率高达97%,累计参与人数高达2159959人次。

          “第二课堂成绩单”的价值应用体系也不断健全。学校将“第二课堂成绩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奖学金评选、研究生支教团选拔、优秀志愿者评选、推优入党等重要评价内容,并推进将其作为社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参考依据。





图片


          总之,经过7年来的实践探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已经成为我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培养具备“中国灵魂、全球视野、河海特质”一流人才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